close

升職後,帶領的小組缺額須補人,
所以今年從三四月開始一路到現在,
工作中有一定比例的時間,都是在審閱履歷還有面試人選。
由於需要仔細挑選,面試都是一對一的方式,每次花費一兩小時去溝通與了解彼此。
雖然沒有一一計算,不過也已經看了至少十五人次有了吧。
面試看多了,就有觀察到一些現象,或者是有趣的事情。

當中有蠻多事情並不是要評論好壞。
因為最終選擇錄取與否,是要看這個人與公司文化是否「合得來」;
就有點像挑另一半一樣,常人眼中的最好,卻不一定是最適合的人選。
另外,我也非完人,經驗也淺薄,或許幾年後回顧現在的紀錄,又是另一番想法了。

主題不少,先從剛從學校畢業、兵役退伍,還沒有工作經驗的新鮮人開始說起好了......

------
* 「鮮味」第一印象
跟著其他主管踏入面試小房間時,
通常可以從應徵者給人前十分鐘的第一印象,略知這個成員的人格特性。
尤其是新鮮人,即便有些人已經面試許多家公司了,
與其面談時還是可以觀察到一些外露的特徵。
雖然說公司都有委請應徵者在面談前先填寫人格特質測驗,提供主管一個初步的概觀,
不過說真的,進去面談後頭十分鐘的感覺,會比那人格測驗結果還感受立體鮮明一些。

有些人真的面試略為緊張,從聲音中就可以略為察覺到,
也可以發現對於面試官的提問,都會戰戰兢兢的。
有些人不知道是否是下意識地,會在一些對話之間時常出現「長官」字眼,
『才第一次見面,誰是你長官阿...(內心翻白眼)』
內心困惑著,不知道是之前接受了甚麼環境洗禮而變成這個樣子(攤手)。
也有些人在面試官走進房間,以及提供他名片的時候,就呆呆坐著,
我不介意這種有些人視為失禮的行為,不過這些人後續表現就是頗「粗線條」;
不知道是太有自信還是太放鬆(微笑)。

另外一個可以觀察到面試者人格特質的部分,則是觀察面試者怎麼回應面試官的提問。
不論是對於專業領域的問題,或者是在說明工作內容的時刻,或多或少顯漏了一些特質。
有遇過很沒有情緒表現的人選;跟他對話很像投石子到深湖內,「咚」一聲之後就看不出甚麼下文。
也有遇過頭頭「是」道的人,對於面試官的質疑或者是詢問好惡,多數是以「對」「是」之類的附和回應。
另外也有人的耳朵裡面很像裝了延遲器;問完問題可能要等個幾秒之後才有初步反應。

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面試者。
當初諸位主管看到他的研究與實習內容資料,
對於這位人選的興趣是高的,所以那天還蠻多人都去面試這位的。
不過在談話的過程中,他在不經意之間提到的幾句話,當下讓我有種「不寒而慄」之感。
『......我有跟學妹說過這實驗要多注意這部分設置,可是講了也不聽;所以她實驗失敗率就比我還要高 (無奈貌)......』
『......我實驗都做得最好;整間實驗室,我是教授最疼的學生了。(微笑貌)』
搭配著他整個面試過程中散發出一般面試者少見的優越感,真讓我大開眼界。

* 有備而來的程度
我自己要推論這個人選的細心程度,從應徵者提供的書面資料就可以先略知一二。
不過真正讓我感受到「準備」的高標是什麼樣子,一些面試者的準備動作,有時候都讓我自嘆弗如。

其實有心準備論文紙本與成績單相關資料的人,我都覺得這部分準備已經有達標了;
我有看過幾位更甚者,除了說會準備多於一份的紙本資料供翻閱之外,
還有甚至會準備一份投影片介紹自己與論文作品,引導著面試流程大方向。
其實願意付出時間做這樣的準備是值得鼓勵的,代表面試者願意花時間打理自己;
不過若問起我對於這樣事情的看法,我反而會去試著突襲面試者一些他看似沒準備的地方。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工作內容中的變化莫測特色,我沒辦法收只會寫有練習過考古題的人選。
而我觀察其他主管,則是會著重在專業技能與研究方法學上;純粹的苦工準備是沒辦法博得好感的。

但即便有高標人如此,我發現連這種新鮮人(或不少有工作經驗的面試者也如此),
也都有一個共通的疏漏:沒有對於來應徵的公司背景做研究。
一方面是感傷自己公司即便規模如此,學校學生對公司的辨識度仍然很低;
但另一方面是驚訝於新鮮人在準備面試時,
為什麼對於應徵公司沒有任何一點興趣,想事先研究一下。
(雖然講到這,我想起我當時面試的狀況,也沒有比較厲害;
是說運氣好之前有用過公司產品,但當時來面試時只是帶著一些困惑,
『公司怎麼會想找我?』)

雖然面試中跟每一位面試者,不論最終是否要錄取,
都會描述公司概況以及工作內容,作為彼此溝通的一環,
不過從這些面試經驗當中可以發現,新鮮人們對於公司的產品都很陌生,
或者是頂多知道「GPS應用」這種如同一般大眾的認識。
我對於這樣的狀況,是不會視為扣分,不過就有點困惑:
不是蠻多面試技巧文章,都有提到要先理解應徵公司的資訊,做為準備的一環。
怎麼會我面試這麼多人,有做到的卻幾乎不可見呢?

另一個也蠻多新鮮人會疏漏的準備點,就是是否有準備問題問來應徵的公司。
面試最後都會固定留時間告知面試者這是他的發問時間,請其暢所欲言;
但常見的是新鮮人的語塞,或者臨時性地擠出問題。
這類似上面提到的點,不過更廣的來說,是面試者對於未知事務的評估會做到甚麼程度吧。
從這一部分,也可以觀察到準備的程度到底是表面淺層的,
還是這個人整體一貫的應對未知態度,有積極追根究柢的作為出現。

* 設計與否
我有次遇到另一位有記憶點的人選,他在聆聽主管介紹工作內容的時候,
不時會提到他自己過去研究所的所學,或許可以怎麼運用在工作內容中。
對於這種回應策略,我是中立看法;
不過仔細聽那個內容,以自己的工作經驗去評判,會覺得有些發散且不切實際。
像是談到要制定規格...或許他之前研究5G通訊規格,比較演算法的優劣然後寫論文討論;
不過今天來到我這家不碰手機通訊產品的系統廠,定通訊規格這句話聽起來就有點遙遠。
當下我是不敢回覆甚麼以避免澆他冷水,畢竟主動發想,對某些領域來說是非常好的特質;
但身處於大公司之中,沒有計畫準備的發想,最後很容易流於空談,更不用說去改變了。

另外是蠻多人在提問時間會問到工作角色,是否會作為設計職。回應上我們會誠實以對:
過往經驗中沒有一位純學校經歷無工作經驗的人選,有完整的系統觀來做產品設計。
由於我公司內設計人員的工作分配,
並不如一般系統廠按電機子領域切割產品責任區塊,
(例如切分電力、數位、天線、類比、音訊...)
而是一人一產品擔整體電子系統設計責任。
所以主管們不可能把一個產品設計工作交給新人去接手的;
而是有一個練習流程,一到三年後看個人發展成果來見機安排。

不過回過頭想一下提問者的發問出發點,是有什麼理由擔憂不作為設計職嗎?
是因為擔心職場發展路線嗎?
是因為「不設計」就覺得會被安排到「不喜歡/不值得」的工作嗎?
或許提問的人無心貶抑「非設計」的工作項目,
但聽到新鮮人這種問題我內心的警報會響起。
除了前面提到沒有看過新鮮人有全面性的系統觀符合公司設計工程師的需求,
另外一方面是,面試者真的自認會「設計」嗎?

學校教學內容幾乎大抵都是在一個類似「溫室」環境下做出的結果,
問題是實際開發商業產品,會遇到的問題卻是千奇百怪毛病混著一起來。
如果大家同意醫學院升學過程中,
醫院現場實習制度是他們熟練專業技能與分析病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段流程;
那麼電子工程師在開發新產品時,為什麼就覺得只要靠學校書本知識或書面研究,
無須熟練生產現場與過往除錯經驗,就有設計能力,做出一個品質優良無問題的系統?
雖然說做壞一個系統是弄不死人,不過當一個問題卡住大家很久,
大公司內就算很大家很克制或理智,沒有引起部門間政治問題,
光是生產單位每天盯你解案進度,提醒你每日公司損失,就夠折磨的了。
這也是為什麼面試時要跟應徵者說清楚,
這是負責任主管不把新人拋到荒郊野外自生自滅的一個具體作為。

再者是在大公司工作,無可避免會有些「不那麼令人興奮」的例行事務要執行,
新鮮人會問是否有設計內容的人,是否也暗示自己對於非設計的工作,其實是很挑的?
自己也有親自做過,也有理解到這是大型商業公司運作無法避免的項目,
這些項目常常很制式,無太深厚學習意義,但也常是績效的基底,帶給公司固定的貢獻;
無聊的部分,只能調解與改善困擾的程度,但要求完全避免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很現實的是說,最終公司考核給薪是要依據表現績效;若連基本工作都還要他人代勞,
那要嘛就是你已經從事了對公司貢獻更高的業務內容,
不然公司去雇另一個人不是比較划算?
從這樣的角度看,這就會讓我擔心面試者與公司文化的衝突無法克服。
(永遠提醒自己是在找「適合」人選)

說回來,對於有工作經驗的人選,問這樣的問題,我會覺得合理,
是因為依據經驗,考量未來職場發展出路而問;
不過新鮮人問這個就有點緊戒,但我會選擇不說破;
轉個角度想,我也認知沒有工作經驗的人,會主動注意到這件事情非常罕見;
對新鮮人有過高的要求,是有那麼些不切實際的。

------
其他部分分篇寫好了......
其實有點好奇朋友群之間有沒有面試遴選經驗分享,我還蠻有興趣聽一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hyne12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